中國景觀設計師的思索考量
中國現代景觀設計的發展缺少一個重要的階段,就是功能主義的探索時期。沒有經歷功能主義探索的中國景觀設計師,在改革開放之后首先接受的是后現代的思想,歷史、文化、象征和符號似乎成為每項設計不可或缺的主題,但唯獨忽略了使用性。中國景觀設計的問題還不止這些,景觀是一個實踐性的學科,實踐推動著學科向前發展,但缺少思考,缺少理論研究,中國景觀設計的發展就難有質的提高。
說起景觀設計,近年來大為流行,似乎已成為城市規劃建設上高水平的一個重要標簽。景觀設計大到城市的總體形象設計,具體到城市節點如城市廣場、城市公園、濱河親水空間、街區景觀、街頭綠地、居住區環境設計等等,小到雕塑小品、種植配置、水池花池、鋪地欄桿、桌凳垃圾箱,幾乎涵蓋了室外造型藝術的一切。然而,就目前而言,從北京奧運會到上海世博會,中國景觀的機會到底在哪兒?在這里,機會變成了展示價值觀的場所,同時,也必須看到,中國的景觀設計的確良莠不齊,那么,從業者們,在這些年的思考與實踐中會有怎樣的所得和所失?中國景觀設計的發展方向在哪里?在保持地域性的基礎上又將有著怎樣的探索?
場地的感動和重生
其實,中國的景觀項目極為豐富多樣,這給了設計師們很多的機會,但實現程度卻遠遠不夠。許多項目擁有著優越的條件,具備做出好設計的基礎,甲方也提供了實現設計師想法的機會,但最終卻沒能夠做出好的作品,問題在哪里?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副院長王向榮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他認為,這并不是技術上的問題,也不能單方面埋怨甲方,反而可能是礙于設計師眼界不夠等問題。當然,近些年社會的發展為景觀設計師提供了諸多機會。對比十年前,每個設計師都在進步,整個行業也在飛速發展,目前面臨的問題就在于思想。
“能夠沉下心來進行思考,認真研究學問的設計師非常少,大家多在忙于項目,復制自己和他人,大量問題積累下來卻少有反思,更少有對策。”對于中國景觀設計的現狀王向榮說,“許多中國歷史上的思想和成果都成為了一種符號,沉淀于人心,形成模式化的評判,學科的發展還缺乏開放性和包容性的土壤。另外,中國現代藝術的發展跨越了中間一個特別重要的階段,即抽象藝術探索的時期。這種缺失使得大眾,甚至于設計師缺少對抽象藝術進行認識、欣賞和理解的機會,大家更傾向于接受具象和符號化的表達,這對于中國的設計,包括景觀設計來說,都是巨大的限制,對于理論研究也是一種制約。”
當然,中國現代景觀設計的發展缺少一個重要的階段,就是功能主義的探索時期。沒有經歷功能主義探索的中國景觀設計師,在改革開放之后首先接受的是后現代的思想,歷史、文化、象征和符號似乎成為每項設計不可或缺的主題,但唯獨忽略了使用性。中國景觀設計的問題還不止這些,景觀是一個實踐性的學科,實踐推動著學科向前發展,但缺少思考,缺少理論研究,中國景觀設計的發展就難有質的提高。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景觀學系副主任朱育帆教授,在自己的實踐中,也同樣遇到了中國景觀設計目前出現的階段性的狀況,“我在實踐中越來越發現,設計師很難完全隔離掉自己的局限而落入一種套路,而場地自身的特性則可以幫助你跳出來,這種場地特性往往就是在處理新與舊的關系中獲得的,所以我特別關注場地,它可以折射出一種哲學的思考,以什么態度對待原有的東西?能否看出其中的價值?設計師需要與原有場地形成關系,或者說是一定的,這點景觀設計師與建筑設計師是不一樣的,景觀設計師必須有環境的責任感。”
真正好的東西是永恒的,跨越時代并時刻存在的,它往往就在你的設計對象之中,設計師所要做的只是對它進行設計學本體意義上的轉換。
設計師的職責和突破
目前,很多人都覺得景觀設計領域的發展不夠,其實這是客觀和必然的。建筑領域也是如此,中國建筑真正繁榮起來也就是近十年的事情,探索了幾十年的建筑,基本上還是試圖在老建筑里面找到新建筑的出路。歷史發展是必然的,中國城市化真正起步是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在此之前就只是在建房子而已。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才把環境的因素考慮進去,所以景觀必然在這種需求下產生,而且是產生在一個舊的體系之中。20世紀90年代以后,整個環境的改變導致了需要有人出來對惡化部分的環境進行改善,需要一個專業去考慮如何重整環境。“這是重整的時代,國土環境變了,人居環境變了,這樣環境的壓力導致了學科發展方向的改變。一方面要擺脫這個領域,另一方面要進入一個新的領域。雖然這個過程備受爭議,但卻是非常激動人心的,是學科的全新拓展。”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俞孔堅如是說。
此外,俞孔堅對于中國現代景觀的狀況和景觀設計師應有的職責,也有著自己的看法,他說:“2000年之前的環境是一個漸進的農業社會變化的環境,山川秀美,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所謂的生產性的景觀或者生成性的景觀,現在連這樣的景觀都面臨著危機,這是一個大環境背景和社會背景的改變。與此同時,中國的社會、教育體系和思想觀念都沒能準備好如何應對這樣的變局。在這個大時代的背景中,我們必須認識到景觀可以蓬勃發展的原因,以及發展過程中交錯著令人不滿意的地方。”
景觀需要活生生的關于土地的知識情感,從這點來說,土人景觀龐偉深有感觸,“景觀的知識情感現在基本都是空缺的,而我也是從一般意義上去感受土地,比如傳說、文學等,當然景觀除了與真實的土地和文化對話活動有關外,還與靈感和想象力有關聯。對于景觀設計這個行業,我覺得現在的問題還是一個教育的問題。景觀設計是不是由一些心里有風景的人、有意思的人和有場地感動的人在做呢?創作是可以揮灑隨性的,能夠讓心靈奔放的事情,但目前更多的時候,設計師還是什么時髦就抄什么,什么賺錢就做什么,行業的整體思想都是混亂的。大家都在說天人合一,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天人合一到底是什么?并不只是字面上的大自然與人的和諧關系,所以我還是覺得,這個行業現在缺的正是一個整體性的思考。此外,還缺少交流與溝通,缺少一種包容。這些與其說是我對這個行業的認識,不如說是我對這個行業的期許,優秀的設計師應該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讓國家的每個地方都變得美麗,讓更多的地方都免于破壞,能夠保持自然的活力和城市的本色。”
創作的實踐和支撐
在現如今的景觀思想和實踐的基礎上,國內還有大量的實踐需求。那么,中國的景觀設計繼續往下走的話,可能會面臨怎樣的問題?面對下一步的需求,又是否有成體系的解決方案呢?
對此,王向榮說:“我覺得沒有辦法將景觀固定在一個理論范圍之內,景觀研究的領域是沒有邊界的。真正做理論的人有兩種,一種是純做理論研究的人,其研究領域與自身的背景有關;另一種是從事實踐的同時又做理論研究的人。由于每個人的角度不一樣,散發出來的能量也就不一樣。我在做實踐的同時也在做理論研究,這種理論研究更多的是從基于實踐中的問題和思考。幾乎每一個設計都會遇到景觀與歷史,景觀與文化,景觀與地域,景觀與自然,景觀與生態,景觀與都市等問題??梢哉f,我的研究都是從實踐而來,是在思考和梳理實踐中的問題,同時也會把研究成果再運用到自己的實踐之中,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實踐。”
景觀本身由于地貌景觀的因素決定了其地域性,同時也培育了一方的文化,所以目前需要讓更多能夠塑造不同區域的延續文化傳承的東西成為這個地區的景觀。同時,一個專業的理論應該有一個自身的核心,現在大部分理論都在交叉往外走,去發現和產生更多的邊緣效應,也應該有一部分人往里走,去關注設計的問題。設計師有自己的認知方式,這種方式會導致設計行為的獨立性。對此,朱育帆給出的結論是,“設計師的睿智就是發現這種關系。”
景觀創作的實踐需要有理論體系的支撐,那么景觀設計的理論體系應該如何構建,大到規劃,小到景觀小品,到底應該是一個什么樣的關系?“實際上,規劃與設計一直是美國的景觀課程里面比較頭疼的事情,搞設計的人不關心規劃,搞規劃的人又不懂設計,這是美國人也一直在反思的問題。”有著多年國外學習和實踐經驗的俞孔堅說,“今天看來,這兩個方面應該結合在一起,而且必須結合在一起。規劃和設計一直在拉鋸。”
在探討規劃與設計問題的同時,也就帶出了這個問題的另一個層面,也就是規劃師、建筑師、景觀設計師之間的關系問題。如何解決?王向榮給出了參考方案,“第一,景觀設計師要提高自己的水準,提高場地的設計能力,增強與他人交流的能力,讓自己的工作被更多的建筑師所認可,從而建立起與建筑師更平衡的關系;第二,更多的建筑師也要認識到,優秀的建筑必須與環境和場地完美契合。”當然,好的建筑師也應該是一個好的景觀設計師,至少是能夠與出色的景觀設計師充分合作的建筑師。
上一篇:下一篇:旅游景觀設計的五大獨特趨勢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