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鄉村文明 從拯救我們的心開始
中國是古代農業文明發展成熟程度的國家,也是世界鄉村文明發展時間成熟度高的國家。從工業文明的角度看,古老的鄉村文明是中國走向工業化、城市化的一個“沉重包袱”;但是從當今的生態文明新思維來看,鄉村文明則是我們需要去重新發現和保護的寶貴遺產。
鄉村建設的聲音已逐漸進入主流視野
一、是感受到鄉村越來越美,但這種美是從反面襯托出來的?,F代工業文明帶來的是四大中毒現象——空氣中毒、食物中毒、水中毒、精神中毒。而當人們苦于尋找解毒的方法時,大家便把眼光投向故鄉、投向鄉村??梢娻l村包含著工業文明之病的解藥。
二、是感受到鄉村價值越來越大?,F在大量的企業家到鄉村投資,這正體現出鄉村有價值。雖然近期有政策出臺、糾正大資本投入的方式,但我們仍然能從中看到鄉村是有很大的價值的。
三、是感覺到熱愛鄉村的人越來越多。2013年1月的首屆鄉村文明發展論壇就有200多人參與,而本屆全國農民合作組織論壇就有中央黨校的領導和中國工合國際委員會主席柯馬凱加入。這一年來,全國各地也有越來越多鄉長和書記成為了張孝德教授的“粉絲”,關心鄉村建設的人越來越多了。
四、是鄉村建設的聲音越來越進入到主流,甚至進入到國家高層決策的領域。比如,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就提出,要“保留村莊原始風貌,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盡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可見,在我國走向現代化的過程當中,不可能沒有五千年鄉村文明的一席之地。
認識鄉村的價值,不能僅從純經濟視角出發
張孝德教授指出,從經濟視角來看,鄉村雖然不能夠承載高效率的工業化,但是它承載著中國城市沒法承載的五千年文明。
中國五千年文明的模式和2500年前開始的西方文明模式是不同的。支撐古羅馬、古希臘文明的經濟基礎是古代工商業經濟,工商業經濟的載體是城市,而不是鄉村。近代以來在西方崛起的工業文明,恰恰是根源于古希臘、古羅馬的工商業文化的基因,在15世紀文藝復興運動中被激活,與18世紀工業革命釋放巨大物質能量相結合,形成了以市場化、工業化、城市化為內容的工業文明時代。但是與此不同的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屬于農耕文明,中國農耕文明的根不在城市,在鄉村。如果照搬西方的現代化模式,其代價就是喪失中國五千年的農耕文明。
張孝德教授認為,中國存在一個無法改變的規律——鄉村興則中國興,鄉村衰則中國衰。中國近年來提出的生態文明要尊崇這個規律,中國特色的城市化也要尊崇這個規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是被中國幾千年興盛衰微的歷史周期不斷驗證的道理。中國農村與農民發展既是中國走向復興與繁榮前提和基礎,也是中國經濟與社會安全不能突破的底線。中國幾千年的朝代更替的過程,就是不斷突破和修復這個底線的過程。這樣一種朝代周期性更替規律,是中世紀的西歐所沒有的,同樣屬于東方文明的印度也沒有。這個不能突破的底線,不僅適用于中國的過去,也適用中國的今天。
張孝德教授指出,中國鄉村文明的價值不僅僅在于其歷史意義,更在于其面對當今社會問題所蘊含的巨大潛力。在城市化進程中,我們發現工業文明是有弊端的,而恰恰在鄉村,能找到醫治這些弊端的“解藥”。比如在能源利用方面,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潮汐能、水能等都是可再生的新能源,與傳統的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相比,新能源具有更高的分散性、相對均衡分布的特征,有人的地方就有可利用的新能源。而且越是人口分布分散的地方(鄉村地區),人均可利用的新能源量就越大。所以很有必要重新認識中國鄉村發展新能源的優勢。
放眼未來:七類人將加入“返鄉潮”
有許多年輕人,特別是80后、90后們的實踐案例分享。不管是參與愛故鄉公益活動的鄉村文化紀實作品,還是清華博士生針對傳統鄉村建筑的學術研究,或是朝氣蓬勃的合作社年輕帶頭人……都讓參會的伙伴們感受到一股充滿希望的氛圍。張孝德教授也高度認可返鄉青年們腳踏實地的實踐。他指出,雖然一兩年內,鄉村復蘇的希望還不大,但從長遠看來,十年八年以后,鄉村的希望則取決于未來哪些人將要“返鄉”。
張孝德教授認為,未來有七種人勢必要加入“返鄉”的大潮中。一是告老還鄉者。二是農民工,未來五年,我國2.5億農民工中的大部分進入60歲,無法留在城市、因而將要回到鄉村,也帶回城市中的理念。三是大學生回鄉,比如參與本屆論壇的眾多返鄉學子。四是逆城市化人群。五是城里人到鄉下養老,現在上海和北京已經出現這種老人。六是中國的六千萬華僑同胞,他們回到中國后更可能去體驗鄉村而不是城市的生活。七是大量藝術家、文學家帶領的藝術回鄉。未來五到十年內,如果這個返鄉高潮來了,中國鄉村的復興就不再是一種想象,而是真實的開始。
返鄉的道路,就在我們的行動中
張孝德教授一再強調發現鄉村的“價值”。在生態經濟推動下,新型的低碳消費、文化性消費等,都在為中國鄉村生態經濟的發展提供廣闊的市場和動力。中國傳統的鄉村中,從來就不是單純支持農業,五千年來,中國農民不是僅僅種地,而是從事各種手工業、手工藝,“金木水火土”,都能在鄉村都形成龐大的產業。而在今天,有機農業、手工業、農副產品加工業、新能源、養老、生態旅游等等,都是可以圍繞鄉村發展的產業。
在愛故鄉公益活動獲獎代表的分享會上,一位獲獎的在校大學生談到“返鄉的路不知該如何走”,不知道怎樣去計劃和實施。這也道出了很多在場年輕人的心聲。張孝德教授因而鼓勵年輕學子們說,“這條返鄉路不在別人那里,而在我們自己心里,在我們的腳下,在我們的行動中……與其不停地同現實抗爭,不如把抗爭的精力拿出來,走我們自己的路,做我們應該做的事。”我們無法改變大環境,但與其抱著消極的態度去抱怨和對抗,不如用積極的態度,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改善身邊的小環境。而每個人看似微小的努力聯合起來,一種新的社會氛圍也就一定能慢慢呈現。
按照生態文明的價值觀,我們不可能讓中國的古老鄉村文明原封不動,但也絕不是讓西方的工業現代化獨霸天下。正如自然界中,多樣化的生態環境更能抵抗逆境,人類社會中,能滿足多元化需求的、多樣化文明并存的模式才是更和諧穩定的。拯救鄉村文明要從拯救我們的心開始,而拯救我們的心,要從回歸土地開始。農民只要能守住土地,無論今天工業文明帶來怎么樣的破壞,我們都相信中國的鄉村有自我恢復的能力。
上一篇:博物館旅游策劃與旅游業一體化戰略下一篇:
相關內容